院長專欄
沿著星圖的指引,我這樣生活
<Cecily Han 院長前言>
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受很多以「應該」為發語詞而教導成長的:你應該要聽話、應該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應該要早點結婚生子、應該要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樣的社會文化包袱,深深烙印在一個又一個世代,綿延不經,讓勇氣想走自己的路的絕經是不絕世的絕經。
走上典型人生是幸運的,循前人石階通往已知的景色;開闢一條嶄新的道路,寫自己的腳本卻是件費力的事,因為一切無太多前例可循,我們得自己摸索實驗,而且要誠實以對,才能找到合適自己的生活型態。更甚之,走在非典道路上的前人們,都經歷過不太能說、因為周圍親友難以理解認同,更怕被呼天搶地潑了一身冷水的否定,更經歷過自我懷疑時的恐懼感:我真能義無反顧地一直這樣走下去嗎?
所幸,我們有星盤提供有跡可循的方向,以及消除恐懼的定心丸,但真實的人生還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能堅持下來的,都是自己生命的勝利者,也是最能說出個中滋味的人,所以當我們“走出典型人生的深櫃”後,更要說出這些故事,支持你還在衣櫃裡觀望著想探出腳的人,我們已在前方告訴你不用怕,一起走上生命實驗探索之路吧!

你是否也曾懷疑過,走上一條不被理解的道路,是不是一種任性?或者,是一場命定的邀請?
這篇文章,我們以側寫的方式,靠近一位古典占星師的生命軌跡!
這是SATA院長專欄,由編輯部撰寫。我們將從Cecily Han院長的視角出發,一起走進她以古典占星響應命運挑戰、探索生命深層意義的旅程。在這些故事裡,我們會看見一位占星師如何實踐信念、轉化困境,並與宇宙星辰同行。願你也能從中獲得力量與啟發。
如果在社會期待的主幹道上逆向行駛,會怎麼樣?
比如,當個占星師。
這個稍微「邊緣化」的身份,並沒有讓Cecily 顯得格格不入。反而在執業初期,她就明確地以「占星諮商師」自我定位,解讀那些多數人無法理解的細膩徵象,為來訪者提供方向。 20年來,透過古典占星術的精準架構,她協助了數千個案,讓星盤成為許多人走出迷霧的地圖。
她著有《占星占心》(2010)、《卜卦全占星》(2012),並於2013年翻譯《當代古典占星研究》。構築了她在古典占星學領域的專業基礎,也為華文世界帶來深具啟發性的古典思維,是許多學生與讀者進入古典占星世界的重要起點。
2020年,她於國際占星組織NCGR發表論文《從整宮與象限宮位制中尋找真我〉,從背後的哲學含義出發,提出對命運與主體意識的深度提問,展現她理論與實務兼備的視野。
她常說:「星盤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用它看見自己。」在她眼中,占星不只是知識學習,更是生命的實驗與對話。
然而命運真正的試煉,往往來自於親身的撞擊。
30多歲那年,她從流年推運預測到重症前兆。初期檢查無果,十個月後,一顆3公分腫瘤終於現形。那段時間,她用盡各種方法試圖阻止命運的逼近,但現實卻冷酷響應──在誤診拖延的十個月間,病情加重。她說:「那時我覺得當占星師是個詛咒,我學會這個工具,卻眼睜睜看著命運逼近,逃脫不了命運的陷阱和枷鎖」
她陷入深深的自我質疑:「如果命運無法改變,那我們學占星還有什麼意義?」
直到經歷病痛、遇到轉折,她從佛法中體悟「人生即苦」的本質,並開始重新思考:「能否用星盤找出生命的對應之道?」從此她更堅信,占星是與命運對話的工具,而非逃避的藉口。
從童年貧困、職場波折、婚姻變故,到重病纏身──她坦言:「人生每一段都像被推著走。」但也因為這些痛苦,她更能理解宿命的本質與其限制。
她說:「所謂的宿命,其實就是生命裡所有發生和存在的事件。有些人特別有才能,特別傑出,也許他在其他地方注定要犧牲。正因為我們有某個部分的缺乏,反而促成了人生另一面的好,完整的人生充滿了必然性,你無法兼顧所有。」
她教導學生:「我們所從事的這個角色,更要臣服於上天的試煉,如果我們只知推測擔憂幾年後的某個兇險星象,會比一般人有更多的煩惱。所以,要學習從星圖中看清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被宿命的觀念捆綁。」
你怎麼看待「宿命」呢?
你曾經在自己的星盤中,找到改變命運的力量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體會,也許下次的院長專欄,會回應到你心中的疑問。
願宇宙星辰的語言,在你心中留下光亮。我們下次在星空下再見。
更多文章可至SATA官方網站觀看
歡迎追蹤我們的公眾號、IG 與FB粉專|SATA星空凝視占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