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交點的交會—旁徵博考漢堡學派占星之月亮交點(上)

作者 | 梅拉·埃普斯坦 Meira B. Epstein

翻譯 | SATA翻譯小組

月亮交點的交會

旁徵博考漢堡學派占星之月亮交點

 

 -上篇 –
本文經Meira B. Epstein授權翻譯發佈

 

 

🔺給讀者的提示🔺

本篇希望以更宏觀的占星架構來探討本次主題,

因此部份內容提及漢堡學派海王星外星體(TNP)或所謂的虛點。

讀者可選擇性略過,或搜索更多相關資訊。


當我閱讀維特(Witte)的《圖解行星規則》Rules for Planetary Pictures[注1],搜尋與月亮交點相關的內容時,心中不禁浮現一個念頭,原來月亮交點所要傳達的,為個人與社會的連結。

[注1]《圖解行星規則》作者艾弗瑞德·維特,惠特-勒非特,惠特出版社,漢堡占星。

本文的第一部分將從天文學的角度切入這個理念的起源,第二部分從占星學的宏觀背景去理解,第三部分則闡述行星相位與月亮交點的連結將產何種影響。

 

Part I
 天文學——什麼是月亮交點?  

交點是指由數條線集合起來的連結點。天文學的定義是,一條軌道穿過另一個平面或軌道的交會點,當軌道或平面相互傾斜交會時,即形成兩個精確成對的交點,這兩個交點分別稱作上升交點和下降交點。

月亮交點是月亮繞著地球運行的軌道與黃道的交點,而地心說中的黃道是指太陽運行的軌道或路徑,因此,月亮交點是指月亮與太陽運行軌道的交點。

月亮交點也是蝕點發生之所:太陽一年兩次、每次相隔半年來到上升與下降兩個交點處。同樣的,月亮一個月內會有兩次,或相隔14天來到兩個交點處。而當太陽、月亮、地球三者形成同一直線時,會產生遮蔽的現象。

我們可以說太陽與月亮的關係——月亮交點即為太陽與月亮相遇的地方。

前述所說的交點定義不僅指月亮運行軌道的交會處,其他行星的運行軌道亦會產生交點, 例如與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的交會點。

地球的赤道面、太陽運行軌道之間也會產生交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二分點:位在白羊座0度和天秤座0度。這些點都說明太陽與地球的關係。

所有與黃道形成的交點都具有南北相對的特點。對地球而言,北交點位於 白羊座0度,因為太陽從該點開始向赤道的北段上升,而南交點位於天秤座0度,太陽從該點開始往赤道南段下降。對月亮或其他行星而言,北交點為其與黃道以北交軌之處,而南交點則與黃道以南交軌。占星學中一般將月亮交點簡稱為南北交點。

 

交點的運動

這些交點並非靜止不動,它們仍然沿著黃道運行,運行的時間則根據行星而有所不同。

不過,不同於順向黃道運行的行星,所有交點都是逆向運行。地球交點,或我們所熟知的歲差,實際上就是逆向黃道運行。春分點(白羊座0度)——目前位在雙魚座約5度,即將緩慢地進入水瓶座,迎來聞名遐邇的「水瓶座時代」。地球交點繞著黃道運轉的時間非常長,大約為兩萬六千年,而與蝕點有關的月亮交點週期則非常短——大約18、19年。月亮交點大約一年半才會離開一個星座。


Part II

占星學——強有力的連結

綜上所述,交點顯然是連結兩個星體交流的載體與承接點。

那就意味著交點會帶有所屬行星的特性。因此,月亮交點跟月亮有關,本質上擁有月亮的特性。

一般而言,月亮具有像磁鐵一樣吸附人氣的特質,另外還代表母親、家庭、年長女性、平民與普通民眾。月亮交點則是除了這些之外,再加上與人連結的特質。

相形之下,地球交點跟地球 有關,這也是為什麼漢堡學派中將其稱作「世界軸」(亦稱為白羊點,或簡稱白羊座)的原因。

這些交點兩兩一組構成了所謂的「個人點」:白羊―地球交點、天頂―上升、太陽―月亮,而這些交集所造成的蝕點,更體現了宏觀的世界到微觀的個人生活之間,各種層面的鏈接。需要注意的是,天頂與上升亦為天體繞行相交的結果:MC為子午線與黃道面的交點;ASC為地平線與黃道面的交點。由此可見大圈的交點皆有其強大的力量。

大圈的交集所構成的四個敏感點雖然極為抽象,是計算出來、並非具體存在的點,但其徵象卻十分具象。神奇的是,儘管它們是虛點,卻在個人、物質生活的層面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另類觀點——漢堡占星學    

不同於古典占星,漢堡占星學派並無南北交點之分。這是因為漢堡占星學派的分析奠基於困難相位、以及行星之間的對稱所構成的關係圖。以常用來標示困難相位的90度盤為例,南北交點都會出現在同一個位置。亦即若南交點位在摩羯座10度,北交點位在巨蟹座10度,兩個交點均會出現在90度盤的啓動星座10度之處。此外,若金星位在白羊座10度或者天秤座10度,不論金星與月交點會合、對分還是四分,金星都會落在90度盤中相同的位置,此時漢堡占星學派會將此情況描述為金星=月交點(Ve=No,即金星與月交點相連結)。

此外,漢堡占星學派不會再另行考慮行星的星座、行星的主管關係以及必然尊貴或無力,宮位亦為次要的。關鍵在於行星本身與個人敏感點。

 

< 待續 >
Copyright © Meira Epstein.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