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 | Cecily老師的論文登上NCGR會刊!

整宮象限論文發表

論文《從整宮與象限宮位制中尋找真我》

於2020年2月

在NCGR會刊上公開發表

—— Cecily有話說▼

不同占星名家在宮位制的選擇上有不同定見,但溯及古典占星的數據,其實是兩種宮位制合併使用的,我在實證合併兩種宮位系統時,發現了一個可以揭開社會面具找回真我的判斷。

經過多年實證,從原本粗略的架構,逐步細化甚至成為我的諮商利器,十分期待能將這個研究公佈出來。

這篇論文中要感謝Rose Chen老師的翻譯,以及Benjamin Dykes博士、Meira Epstein老師的審閱建議,以及好友Mila在語法的修訂,最後獲得NCGR認可併發佈此篇論文。

NCGR

▲ 收到NCGR決定採納並刊登論文的回信(左圖),並於2020年2月正式刊登於NCGR的會員會刊上(右圖)。

從整宮與象限宮位制中尋找真我

在兩者之間尋找真相

整個標誌和象限房屋系統

—— 中文版核心內容 ——

現代社會有些形容詞,例如自我感覺良好,或像是蜜雪兒·歐巴馬提到他有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都是在描寫自我認知扭曲不一的詞彙。 自我認知扭曲造成許多問題,例如:自我存在感的失落,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不知道自己是誰、覺得難以作自己、否定自己某些特質所以必須隱藏偽裝、為了他人期待而帶著面具生活著,進而懷疑自己…… 這些受困的主因,都在於自己真實的樣貌與外在形象不一致,許多人甚至因為過分認同外在認同,已經找不到、認不清自我在哪裡,矛盾衝突由然而生,因此出現找回真正自我的內心微弱呼喚。

現代許多人尋求解讀本命星盤,常起因於此,而我從2013年就開始應用古典占星的觀念,將整宮與象限宮位系統建立一個分析架構,幫助許多個案認清前述問題,並據此提供建議方案。

古典占星的宮位演變

The evolution of the house systems in traditional astrology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希臘時期的整星座宮位至現代多種象限宮位系統的差異。

整星座宮位制是以東方地平線升起的星座作為上升位置,再以此上升位置的整個星座作為第一宮; 隨後各宮即依照黃道順序,以每個星座依序決定每一個宮位。

象限宮位制是以尖軸所在度數位置(上升點ASC、天頂MC、下降點DSC、以及天底IC(或者Imum Coeli))所形成的四個象限,再切分成三份而成為十二個宮位:因此從天頂至上升這個度數範圍,包含了三個大小不等的區塊,稱為第十、十一、十二宮。

從歷史來看,所知最早的象限宮位製為普菲力制(Porphyry)與阿拉-恰比提爾斯制(Alchabitius)。 之後,路透瑞斯(Rhetorius,約西元五世紀)建議將此宮位系統,改為從每個象限的赤道距離切分三等分,再投射至黃道上,此宮位制即為後來的阿拉-恰比提爾斯制,在Regiomontanus宮位制尚未出現前,此宮位制曾是歐洲最普及的宮位系統。

整星座宮位系統與象限宮位系統的整合

Combining whole sign and quadrant house systems

如果我們能以整星座宮位制合併象限宮位制,這樣整合會讓判斷變得更為清楚具體,且對於客戶的説明會更大。 首先,記得整星座宮位是用於描述當事人的人生事項,並且,依照每個星座與上升位置的相位關係,也可判斷這些宮位對人生產生好與壞的意義(所以那些無法跟上升位置形成相位的星座,像第十二、八與六宮,就不是好的宮位)。 而象限宮位制僅僅是用來判斷行星的主/被動性而已。

始宮宮位或區塊代表的是我們最熟悉、最能控制的環境,所以當行星落在始宮時,會有能力開創、展現自己,這個行星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能吸引很多的關注力。

當行星與始宮的距離越遠,行星就越不容易行使它的力量,所以落在續宮的行星,就需要藉助他人或環境的協助才能發揮力量。

始宮與續宮都代表公開的行動

也代表主流世界。

果宮對始宮的距離更遠,象徵行星從最有力的位置,落到一個最弱的位置,所以果宮都代表身處異地或是格格不入的環境,難以施展力量,甚至消極退縮、缺乏自我動能,所以在果宮的行星,當事人會以被動的方式去顯現它,就會變成追隨者,躲在幕後很難被注意,喜歡私下不公開的行動,或是在非主流的世界中顯現。

自我存在的表像與實相

The truth between the mask and reality

這些古典智慧與思維,到了現代仍然適用,我在此以兩種宮位制的整合,判讀現代人多樣心理現象的可能原因。 01

人生領域的價值判斷 VS 投入度分配整星座宮位制顯示生命的好壞價值判斷,象限宮位制則顯示我們選擇人生領域的投入程度。 因為生命是有限的,人生各種事項投入度就會有輕重不一的分配; 但是,這些事項對人生的好壞與否,未必一致於投入度的分配。 多數人易呈現交錯的現象。 02

自他的相異 VS 社會的認同

柏拉圖的哲學概念認為不完美的人性不同於高等完美的宇宙秩序,他強調天上星辰的存在顯示了宇宙秩序的完美與理性。 因為人性的不完美,為了臻於完美,我們要努力模仿學習宇宙秩序,也就是說,人們需要覺察學習而趨近於完美。

幾種認知現象

一些心理場景

在身心靈的世界里,我們都說要覺知與接納自己的本質,但首要先得知獨特生命最合適的完美模型,才能學會去接受它。 從星盤上的整宮制與象限制的差異,成為了內在本質分裂處與不平衡的指標,特別是尖軸整宮的行星入至果宮處,容易成為潛意識的陰影,或是深感寂寞、自認不受外界接受,無法展現於外的某部分。 以下有許多觀察方向,是我個人多年的諮商經驗累積,我也從許多真實個案中證明,以古典占星作為諮商方式,是有方法協助個案探索自我,並進一步作為協助自我修正的指標,確實有實用的價值。 消極弱化、降級 | Weak, degrade

某宮位的行星落到相鄰且不活躍的區塊中,當事人會有不展現、消極弱化、隱藏此行星特質的現象。 當事人會畏懼展現,需花很大力氣去隱藏弱化、否定。

過度越位 | Upgrade and taking over others’ businesses當某宮位的行星落在相鄰且更活躍的位置,此行星的特性會被過度強調,甚至越位表現。 舉例來說,如果在整宮二宮內的行星到象限一宮的位置,他會變得過度主動。

控制與轉移 | Control and shift很多情況下,行星所在的宮位與區塊不一致,是因為我們試圖控制整星座宮位的狀況或困難,於是將行星轉移至象限宮位上來呈現。 從表面上來看,行星似乎在象限宮位所代表的事項上運作,然而背後的真相卻可追溯至整星座宮位。

我會引導個案去識別出狀況或困難的真實領域,以及他們是如何試圖控制,將其喬裝成別的樣貌,我甚至認為整星座宮位與象限宮位之間的差異是自由意志與宿命論之間的一種妥協方案,上帝安置在整星座宮位里的行星是我們的宿命,我們卻出於自由意志而試圖加以控制,於是在象限宮位中迷失,最終演變成我們自製的自由意志的錯覺! 認知明白 VS 認知不明 | Self-recognition vs. Self-confusion

行星所在的宮位與區塊一致時,當事人會明確地認知到此行星與所在宮位的關聯; 但如果此行星與所在宮位與區塊不一致時,當事人對於行星與此宮位的關聯會有錯誤的認知造成角色定位不平衡,需要時間(或是走到此行運)才能自我釐清。

後記

我們都不會一直停留在四歲時的模樣,我們會經歷成長與蛻變,並且蛻變要脫去一層又一層包覆的繭,因此,從兩種宮位制去分析對自我認知的現象,是占星師看到個案真正的潛能,如果再加上時間的預測方法,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從蒙懂不明的樣貌,經歷了各種突破,蛻變成長為後來的自己,卻反而才是成就了星盤中整宮的原來真正的自我。

Cecily NCG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