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占星辭典 | Deferent & Epicycle 均輪與本輪

作者

Rose Chen | 陳紅穎

 

均輪系行星自身的本輪(epicycle)運行的軌道。托勒密在其著作《天文學大成》(Almagestum)闡述了當代及後代占星學引以為基礎的宇宙地心模型,即太陽、月亮和每個行星都繞著靜止的地球旋轉。當時的希臘人認為天體必須以最完美的圓周運行,因此為了維持這樣的概念並仍然解釋行星的不穩定的視運動,托勒密將每個行星的軌道(均輪)中心從地球移開而形成另一個稱為偏心勻速點(equant)的點,並添加了第二個軌道運動(本輪)來解釋逆行運動。

當然這些理論都被現代的天文學所推翻,然而上一篇談論行星的運行資料時就已強調,古人將天體現象與人世間所有的活動結合歸納後,早已衍伸出自成一格的徵象式理論。換句話說,若要理解或應用古典占星法則,應先從古代天文學的觀點出發,再佐以現代天文學加以驗證與修正。

實際上若撇開本輪與偏心勻速點的概念,均輪簡單來講就是行星繞著地球運行的軌道。而行星在軌道時所產生的所有視運動,包括順行、逆行、停滯、離地球的遠近等等,都有其對應的占星法則。例如戴克博士在《選擇與開始》的緒論中提及,論(擇時的)應期有三個方面,第一是改變的應期(Changes in times),第二是時間長度(Lengths of time),第三為制約條件(Conditioning elements)。而改變的應期包括:

Changes in the planet’s relation to the quarters of the epicycle or the deferent. For instance, if a planet reached its apogee and then moved beyond it, it would be a change.

行星與本輪或均輪的象限關聯發生變化。例如當行星到達遠地點,然後越過它,就會發生改變。

[引自戴克博士所編譯《選擇與開始》]

另外,戴克在《世界占星學》第二冊中提及中世紀占星師裡賈爾(al-Rijal)的世運理論時亦有以下解釋:

And if Jupiter was transiting above Saturn in the sector, a man who commands justice will rise up against the king.

裡賈爾:若木星在扇形區過運至土星,會有正義之士起義對抗國王。

[引自戴克博士所編譯《世界占星學》]

This refers to a medieval theory of transits… Given two planets, the one which is proportionately closer to its apogee (of the deferent or the epicycle) is transiting “above” the other.

戴克:這是指某個中世紀時期的過運理論…若緊臨遠地點扇形區(sector)的兩顆行星中,有一顆在比例上較靠近其均輪或本輪上的遠地點,那麼這顆行星亦同時過運至另一顆行星「之上」。

[引自戴克博士所編譯《世界占星學》]

發佈留言